
墓的變化歷史336-棗園山生態(tài)人文紀念園
與“墓”意思相近的,還有“墳”,、“塋”,、“丘(邱)”、“冢”,、“垅(壟)”,、“”,、“培”、“堬”,、“垜”,、“山”、“陵”,、“寑”等十多種叫法,。
“墓”,大概是最為原始,、正宗的概念了,。籠統(tǒng)地說,,墓是用以放置尸體或其殘余物的固定設施,。在考古學上,常會把“墓”與“葬”相提并論,,言之為“墓葬”,,可見墓的古老和重要。
“墓”的本義有多種解釋,?!墩f文》稱,“墓,,丘也,。”《廣雅》謂,“墓,,冢也,。”《論衡·譏日》直接說,“墓,,也,。”更有學者從字音上進行解釋,清代乾嘉學派的中堅人物段玉裁稱,,“墓”就是“慕”——“孝子所思慕之處,。”
但“墓”與“墳”、“冢”,、“丘”,、“陵”等,在古代有相當大的差別,。
凡掘坑穴葬,,蓋與堆平,不植樹者,,方叫“墓”,,“墓”中透露出的是中國人樸素的早期喪葬觀念——“不樹不封”,。
“墳”,則是與“墓”相對的,。雖然現在大家通常把“墳墓”放在一起使用,,但在先秦以前,兩者區(qū)別明顯:葬穴積成堆,,才叫“墳”,。即《方言》所謂的,“墳,,地大也,,青幽之間,凡而高大者謂之墳,。”而墳的本義就堆子,,《禮記·檀弓上》稱,“古也,,墓而不墳”,,就是這個意思,。
“冢”的本義,,《白虎通》稱“大也”。后來的意思則變成了墳,,但《說文》稱,,“冢者,高墳也”,,即封高大的墳,。上面的冖 表示地下覆蓋,將死者覆蓋于墓中,故從冖,。
“丘”,,本來指墳堆,即堆在葬穴上的封,,與此有相同概念的,,還有“垅”,垅與“壟”相通,?!稘h書·楚元王傳》稱,“堯葬濟陰,,丘垅皆小,。”意思是,堯當年葬于濟陰,,其墓的封很少,,地面的墳頭不大,。
“墓”與“墳”、“冢”,、“丘”意思上的不同,,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早期人類的等級差別。普通人家的葬處可說是墓,,也可說是墳,,但“丘”則非下層民眾可用?!吨芏Y·春宮》稱,,“以爵等為丘封之度,與其樹數,。”大概意思是,,死者下葬后,墓上封的高底和植樹的多少,,與其生前的地位相一致,,否則是越禮。王公級別的才叫“丘”,,如蘇州著名的虎邱斜塔,,即因吳王闔閭之冢所在而得名。
墓中的更高等級,,則是“山”和“陵”,。
北魏酈道元所著的《水經注·渭水》(卷十九)有這樣的文字,“秦名天子冢曰‘山’,,漢曰‘陵’,,故通曰‘山陵’矣。”
“陵”的本義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,,后來則逐漸成為皇家墳冢的專用名詞,。其衍變過程就是指墳冢的封越來越高大,最后到了堆積成山的地步,,這非帝王不可為,,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得如山一樣高大。
但早期的“陵”,,也可以是王公們的墳冢,。《史記·趙世家》(卷四十三)稱,,“肅侯元年,,奪晉君端氏,徙處屯留……十五年,,起*,。”清代學者顧炎武據此考證,,肅侯的墓是高墳大冢,其也稱“陵”,,可見“陵”在戰(zhàn)國時期就出現了,,而且是諸侯可以使用的。
更有學者考證,,在此前的春秋時期,,已有了“陵”的概念。但在劉姓定下漢家天下后,,特別是漢高祖劉邦的墳冢稱為“長陵”后,,“陵”就不能亂用了。只到今天,,一般人的墓仍不可稱為陵,,蔣介石在臺灣去世后,其葬處才叫“蔣陵”,。
“寑”,,是陵的最高級別,寑本身并不是尸體所藏之處,,是附屬建筑,,一般認為是“陵上的正殿”。
“寑”原指正規(guī)的起臥房間,,即“寑室”,,成語“*中正寑”中的“寑,,即取此原義,。帝王所居之處則叫“寑宮”。而帝王死后去陰間仍想當皇帝,,自然其魂靈依附的尸體所藏之處,,也要造得如生前的宮殿一樣,于是有了“陵寑”,,這一專指帝王墳墓的特定稱呼
從“墓”到“陵”的一步一步變化中,,可以看出人類從蠻野向文明的進步過程。而這一過程中的發(fā)展主線——是“事死如事生”觀念的出現,、確實和強化,。
墓“不樹不封”,地面無留痕跡,,子孫也找不到,。所以當早期是沒有掃墓、祭祀概念的,。這一習俗在蒙古人身上一直有體現,,在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死時,,都還是秘葬,地面不留標記,,以致一直到現在,,成吉思汗的葬處都沒有被人發(fā)現。
“不樹不封”的另一面則說明,,早期人類的情感相對是淡漠的,,或者是狠心的。
在生產力水平低,,活人生存都頗艱難的環(huán)境下,,對死人的照顧自然也就顧不上了,不可能更多地去考慮感情,,去考慮生死離別,。后來,生產力發(fā)展了,,物質財富有了積余,,活人對死人就開始“懷念”了,而且感情越來越深厚,。
這種“懷念”,,就是感情的一種升華,是人類文明的進步,。
除了“墓”的概念有變化,,墓的形制也同步被強調了,如帝王陵寑,,由“封為陵”逐步發(fā)展為“因山為陵”,。
墓址的選擇,不再像早期那樣,,隨便找個地方安置,,而是講究“fs”。
晉代堪輿大師郭璞在《葬經》稱,,“夫葬,,以左為青龍,右為白虎,,前為朱雀,,后為玄武。”此“fs觀”對后世,,特別是帝王陵寑選址影響很大,,即便是普通人家,也要請fs先生相墓,尋一塊可以旺子旺孫的吉地下葬,。
墓也不再是死后匆匆挖筑,,而是生前就開始營造了。
如始皇帝嬴政的*,,至其在東巡途中病死時,,仍未完工?!妒酚?middot;秦始皇本紀》稱,,“始皇初繼位,穿治酈山及并天下,,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,。”參與造陵的犯人就達70余萬,可以想見其規(guī)模的巨大和形制的復雜,。
二,、“葬”的不同
“葬”,是一個會意字,,從“死”,,指人死后蓋上草席,埋藏在叢草中,??梢姡湃怂篮?,只是草覆蓋后簡單埋葬,,沒有使用棺槨一類葬具的說法。
著名考古學家王仲殊認為,,“人類將死者的尸體或尸體的殘余,,按照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,稱為‘葬’,。”后來,,葬泛指處理尸體的不同方式,如,、火葬、天葬,、二次葬等等,。
“葬”音與“臧”相近,古義“臧”與“藏”相通,,因而有學者認為,,葬,就是收藏尸體,《說文》就是這個觀點,?!抖Y記·檀弓》稱,“葬也者,,藏也,。”《荀子·禮論》稱,“故葬,,埋敬藏其形也,。”都是這個意思。
與“葬”經常搭配起來使用的字,,是“喪”——喪葬,。
“喪”者,傷也,。為什么要悲傷,?因為有人死了。所以“喪”的小篆字形,,上面是“哭’,下面是“亡”,,表示哭已死去的人。因此,,《說文》解釋,,“喪,亡也,。”
葬,,有薄葬與厚葬之別,構成了活人對待死人態(tài)度的全部,。
人類最初或許并沒有葬的概念,,后來挖坑埋掉,身上蓋點雜草,、草席什么的物品,,才有了原始的“葬”。而這種原始的“葬”,,一直貫穿于人類生活中,,至今家貧無力辦親人葬事者,還是這種處理方式,。
明太祖朱元璋在當皇帝前,,家中一貧如洗,其父親得了瘟疫死后,,就是用草席包裹了一下,,與其兄抬到鄉(xiāng)人施舍的一塊荒地上,,草草埋掉。因為這個原因,,朱元璋后來想遷葬,,都不方便,最后劉基稱遷墓會影響fs龍脈,,朱元璋正好作罷,。
從考古發(fā)現來看,情況確實是這樣,。
年,,考古專家在河南新鄭市新村鎮(zhèn)裴李崗村首次發(fā)現和發(fā)掘出了距今約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——裴李崗文化。在一處氏族家族墓地中,,共發(fā)現了座人類早期墓穴,,墓穴簡單,不見葬具,,隨葬品也很少,,甚至沒有。即便有點隨葬的物品,,也僅是磨盤,、磨棒、石斧,、石鏟,、石鐮、陶瓶,、陶罐一類早期生產,、生活用品。
這些考古發(fā)現也證明此時的中原地區(qū)已開始走向初步的文明,,原始農業(yè)文明時期,。
據宜昌博物館公布的資料,年11月,,在三峽工程建設中,,于三峽庫區(qū)歸縣舊州河古遺址,考古發(fā)掘了兩座距今多年的原始社會墓葬,。其中,,二號墓為腰坑墓。這兩座墓資,,均為同一時期的坑堅穴基,,距地表深3米左右。其中一號墓坑長2米,,寬0.78米,人骨架保存較好,骨架長1.64米,,葬式為側身屈肢,,頭向南,不見任何隨葬品,;二號墓坑長2.12米,,寬0.85米,深0.4米,,人骨架保存放好,,骨架長1.65米,葬式為仰身直肢,,頭向北,,隨葬有陶罐、陶缽,、陶碗,、石鑄等6件隨葬品。
人類早期這種喪葬方式,,可以看成是“薄葬”,。
與“墓”的概念往后出現變化相一致的情況是,在“薄葬”之后,,隨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發(fā)展,,出現對尊貴死者的追崇,特別是后期“國家”和帝王出現,,葬事開始復雜了,。
與墓有級別一樣,葬亦有了等級——葬厚流行,,就是等級的反映,、彰顯皇威的體現,是“事死者如事生”觀念的具體化,。
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是夏,,其后是商、周,。這個時期的貴族墓葬就很不一般了,。各種精美隨葬品的考古發(fā)現,證實當年的葬事是如何如何地講究,,厚葬是如何如何地嚴重,。年在河南安陽*村發(fā)現的“婦好墓”便十分豪奢,是這個時期厚葬的代表之一,。
現已證實,,婦好是乙辛周卜辭上記載的武丁的法定配偶妣辛,。此墓未被盜掘過,出的隨葬品多達件,,其中青銅器有件,,品種幾乎含蓋了過去殷墟中出的所有青銅器種類。有兩件大方鼎,,大小僅次于中國目前已發(fā)現的體形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“司母戊”鼎,。墓中還有件制作工藝很高的玉器隨葬品,還有綠松石,、瑪瑙,、水晶、象牙等許多寶石,。
之后的春秋時期,,“國彌大,家彌富,,葬彌厚”,。時“禮樂崩壞”,時人以厚葬為榮,,薄葬為辱,。史載,當時的齊國,、宋國葬事逾制,,導致厚葬之風盛行。
到了秦漢,,厚葬被發(fā)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,。
漢武帝劉徹的茂陵,其隨葬物品多得裝不下,,據稱所隨葬的財富為當時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,。《后漢書》記載,,當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攻占長安后,,焚燒了皇宮,又“發(fā)掘諸陵,,取其寶物”,。茂陵中的隨葬品搬了幾十天,“陵中物仍不能減半”,。
后世有不少有識之士,,甚至帝王本人,都對如此的厚葬作法提出了反對,。如魏武帝曹操,、漢文帝劉恒,、唐高祖李淵、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說提倡薄葬,。曹操還身體力行,,死后不隨葬金銀寶,,陪以瓦器,,連“送老衣”都是生前身上穿的,即所謂“斂以時服,,無藏金玉珍寶”,。

文章來源:網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4 08: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