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五七,、三周年不燒不周全,為什么這兩個祭日最為隆重?649-棗園山生態(tài)人文紀念園
中國喪葬習俗比較多,尤其祭祀方式,。老人去世后兒孫們要舉行哭祭,、文祭、燒祭,、供祭等,,其中燒祭祀重要的祭祀方式。即在不同的時間節(jié)點,,通過焚燒冥幣,、紙扎的方式來祭奠死者,以表達兒孫對逝者的惦念,、緬懷之情,。
眾多祭祀時間,、祭祀方式中,以燒五七,、三周年最為隆重,。俗語有“五七三周年,,不燒不周全?!钡恼f法,,那么為什么五七、三周年最為隆重呢,?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一下,,喪葬習俗中的五七、三周年,。
民間的燒七也叫做起,,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祭祀習俗。燒七的大致內(nèi)容如下:在死者死亡后的四十九天內(nèi)(去世那天算起),,兒孫每隔七天對死者祭祀一次,,前后共七次。
關于做七的淵源,,據(jù)說源于先秦時代的“魂魄聚散說”,,認為人自出生之日起,以七日為臘,,一臘成一魄,,直至七七四十九日,七魄成,。對應的人之初死,,一日散一魄,直至七日散盡而歸西,。故有七日為祭之說,,所以要燒七。
燒七習俗的講究比較多,,在燒七活動上,,頭七、二七為死者的兒子主持,,三七,、四七由死者的外甥、侄輩來做,,五七有設望鄉(xiāng)臺,、墓祭等儀式,六七由女兒或侄女備酒飯祭奠,,七七供奉祭奠,,并請僧道誦經(jīng)除靈等。
有的地方對各七的時辰和人數(shù)也有規(guī)定,如頭七上午十一時,,二七至七七每七就得向后推遲半小時左右,。參加燒七人數(shù)要一次比一次增加,參加燒頭七者,,每七均要參加,如一次缺席,,則被視為不吉,。燒頭七時,要對能否參加燒到七七的人充分估計,,因此燒頭七人數(shù)越少越好,。
在這七個七中,以五七最為重要,,所以有“五七為大七”,、“五七三周年,不燒不周全”等說法,。民間有一種習俗認為,,死者只有到五七時才知道自己已經(jīng)死了,會在那天登上陰間的望鄉(xiāng)臺,,眺望陽界的家人,。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在五七前夜搭“望鄉(xiāng)臺”的習俗。
除了燒五七,,民間還有燒周年的習俗,。燒周年即為死者逝世一周年的紀念,以此類推有燒二周年,、三周年習俗,,其中以燒三周年最為隆重。
燒三周年通常有捧亡靈牌位和墓祭兩項活動,,前者源于民間認為的亡靈牌位不得在家過三個冬天的習俗,,故三周年之日要為逝者捧亡靈牌位,把其擱置在祖廟,。實際上這種儀式也是喪家脫孝,,宣布結束守喪的標志。
喪家擇好日子后,,通知服孝的親屬前來脫孝,,屆時還要舉行墓祭,大致類同于下葬時的規(guī)格,,到墳地焚燒紙幣,、冥器,供奉酒饌,加以奠祭,、哭悼,。墓祭之后,燃放鞭炮,,為其上梁,祝其安息,。此后子女不再守孝,,摘掉孝冒、脫去孝服,,恢復平日的生活,。

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6 14:40